查看原文
其他

听西城区名城委专家共谈“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一)


名城会客厅

近年来,西城区建立了具有西城特色的“四名”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探索历史街区更新途径,积极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和复兴。


为进行及时回顾与思辨,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通过访谈的形式共同探讨“北京西城: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本文分享谢辰生、傅熹年、王世仁、王东、柯焕章、许伟6位专家的观点和见解。欢迎公众共同思考!



谢辰生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委员

[专家观点]


西城就是西城,不要弄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设计团队一定要在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其历史沿革之后,再提出方案。方案应考虑多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地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才会有更好的结果。


院落改造一定要非常慎重,尊重原有风貌,不要将“西城”变成“新城”。腾退居民是好的,在院落修缮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太过分,一定要有原来的样子。弄得特别漂亮反而不对。要广泛地征求在这里居住过的人、有自己理解的人的建议,不能拿过来就草率处理。


傅熹年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家观点]


整体而言,保护和复兴老城的工作难度较大,牵涉面较广,干扰因素较多,而最显著的难题则体现在“胡同保护”版块。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变化巨大,涉及了四合院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四合院的建筑模式,没有独立的外部空间。现代家庭结构和生活模式已发生改变,独户居住可能有安全问题,多户居住则每户没有自己的独立外部空间,影响生活质量。故这种建筑模式对于现代生活并不是完全适宜的,有时成为了一种非理想的居住环境条件,在保护的同时要适当考虑这些问题。


第二,四合院没有独立的卫生间。由于西城区的地下空间是元朝以来就开始修建的,所以后期想要进行开挖或进行其他改造来扩大空间、疏导空间,就存在较多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四合院的卫生间建设,想要通过传统的地下管道处理排放,也有很多障碍和困难,有时难以实现。


第三,住户停车问题。胡同道路狭窄,而修建地下停车库大多数情况难以实施,即使在胡同口进行车辆分流也会带来很多交通问题。


总体而言,四合院的改造以及如何使其适应当代社会,怎样保留四合院特色的同时又解决新的需求,这需要我们更多的探索与思考。


老城本身是具有时代发展性的,那么我们在保护的同时需要考虑其历史价值,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建设,如修建较好的办公建筑、居住建筑等,这也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考虑留下这些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事物。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保护和复兴老城工作中,在不断梳理总结前人的经验之上,为我们的城市文化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世仁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

[专家观点]


总的来看,西城区对历史名城的保护力度比较大,成绩也比较显著。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每年都会开一次年会,在这个会议上,大家讨论一些顶层设计的问题和一些具体的项目。


其一是大面积的城市更新改造。现在看来,大规模的更新改造是有一定问题的。有一个案例就是廊坊头条、西河沿的北京坊。它保留了核心建筑群:劝业场、两个金店和个别的遗迹。这个改造还是比较成功的,有新有旧,看得出来城市更新的脉络。


其二是风貌复兴大栅栏是北京的一个市井文化的著名片区。为了保持当时的风貌,更新改造采取一种织补的方法,比如大观楼电影院、三庆戏园的门脸。


其三是北京市新总规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北京要推广恢复性修建,成为老城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恢复当时历史的界标、地势的地标、历史的风貌、历史的状况,该修的修,该建的建。其实过去在西城区做了很多。过去国家文物法规定,已经消失的文物不允许重建,这和恢复性修建之间应该怎么衔接要具体研究。


下一步我觉得要抓的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希望西城区重点抓两个地区,北边抓什刹海周边的改造更新。什刹海周边有很多历史上有名的建筑、庙宇、名人故居等等。现在整治得也不错,比如烟袋斜街。白米斜街还没整治出来。南边重要的是抓会馆,会馆的历史信息太丰富了,很多名人住在里面,像年羹尧、龚自珍、阎若璩等等,会馆里可发掘的文化含量是北京独一份的。


王东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

[专家观点]


西城区很早就对名城保护工作有所行动。过去接触得比较多的是大栅栏地区、什刹海地区。近年来,西城区对永定门、中轴线、天桥等地区也做了很多工作。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组织得比较好,重视专家意见,每年都会开专家会进行交流和宣传,同时会邀请外国专家一起研讨关于老城改造更新的方案。


整个老城区的工作要求是保护原有风貌,同时也要重视内部的提升更新工作。比如,最近腾退修缮沈家本故居,以及白塔寺地区的一些工作,都是在保持街区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内部的提升更新工作。


保护的工作离不开规划。在全市的总体规划确定、中心区控规完善之后,应分区分段实施。实行责任规划师制度是很好的,西城区也开始这样做了。责任规划师与群众结合更紧密,能更多地听取老百姓的建议,有利于规划实施。


现在比较困难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停车问题。胡同里停车很难。有的找到附近单位缓解停车问题,有的在地下建“竖井”一样的停车空间来扩大停车容量。二是原有的服务设施网点不足。在保护老城前提下,需要把必需的基础设施搞好,社区的卫生保健养老问题也要提升。同时在老城保护的前提下,市政基础设施,上下水、燃气等等,管线需要更新设置、重新埋设。但老胡同本身宽度有限,如何便于管线的埋设,使现代化所需要的设施完善起来,是老城区今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柯焕章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专家观点]


西城区不仅是首都核心区,还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区,所以其地位非常重要,工作复杂、难度高,保护任务繁重,困难也很大。近年西城区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有很大推进,效果也比较好。比如最早的什刹海地区、南城的前门外大栅栏地区、最近的杨梅竹斜街整治提升等等,这些工作很有成效。


西城区根据不同地段的特点,在更新手法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比如北京坊,能够与大栅栏的风貌相协调,尽管有一些问题,但总体还是比较好的。此外,西城区在腾退搬迁修缮改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总体效果不错。


今后的名城保护工作在城市环境、城市交通等问题上需要继续努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越做越艰巨,腾退四合院居民、转移非首都核心区功能等等,任重而道远。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巷整治、四合院的改造、文物修缮等等工作在未来应做得更加到位。既然是作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进行保护,就要按其要求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整治提升。比如整治拆墙打洞、疏解低端产业,由于时间紧、工作急,做得比较简单、粗糙。


从政府角度来说,要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去,进一步加强城市设计、细部设计的精细化。现在的责任规划师制度很好。从设计团队角度来说,小到一个院子、一段街面,都应该进行精心地设计。


具体来讲,第一,四合院普通老百姓住得比较密集,应进一步疏解居住功能。疏解后可以少住几户,设置独立厨房、厕所。第二,历史文化街区内配套设施的服务水平较低,结合院落的腾退、功能的置换,应完善当地居民的配套服务设施。第三,还应更多考虑改造后为广大市民提供服务的文化空间,如砖塔胡同的图书馆、原红楼电影院等公共文化设施。


许伟

中文学会副会长

北京历代帝王庙保护利用促进会原会长

西城文史学会原会长

[专家观点]


这几年,西城区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认为已经做到了“应保尽保”。西城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区,一个是建设区,另一个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宣武区与西城区合并之后,西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了179处。


从另一方面来说,长期以来在文物保护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量文物被占用,例如机关、学校、居民院等。真正作为博物馆或文化单位向公众开放的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处于不合理使用状态。而历史街区保护主要是民生问题,老百姓的生活环境问题与街区的保护问题是并存的。因此不管是文物也好,街区也罢,都是使用和保护的矛盾问题。 


过去,我负责过文物保护的工作,认为西城区对于文物腾退有一个不错的做法,称之为“三解”,第一是解放,第二是解危,第三是解读


目前,西城区花了大量时间及精力进行腾退工作。区属单位的腾退相对比较好解决,并且西城区已经对大量区属文物腾退进行了方案考虑。涉及中央级单位占用的文物,西城区就相对力不从心了。但目前也有着难得的机遇,近几年北京建设通州副中心,政府应该通过资源置换来安置旧城里的中央单位,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而所谓文化中心,除了现代文化设施之外,应该有大量的文物和历史遗产。文物和历史遗产是一座城市的个性,一座文化之都的历史价值应该是第一位的。北京的历史文物和街区保护不是一代人或者两代人的事,各届政府应该传承一套做法,不怕慢就怕站。北京市的文物保护问题应该是自上而下、上下联通,需要有一个整体格局的观念。


内容来源:西城名城保护

以上专家访谈,因篇幅所限,部分内容有删节。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召开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云上看展,带你重温北平和平解放的欢腾与鼓舞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